10月13日,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(2012年、2013年)全国和各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,吉林省有10个专业进入“黑名单”,引发相关专业学生、家长对就业前景的忧虑。更有学生调侃自己的专业说:“还没开始呢,就已经结束了。”昨天,对60名已经就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是否跨专业就业等问题的采访、调查,发现有六成受访者已跨专业就业,“所学非所用”。
新闻背景:吉林省10个专业“难就业”
在教育部的这份名单中,吉林省的专业中有10个在列,英语、市场营销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艺术设计学、国际经济与贸易、日语、工商管理、汉语言文学、美术学、动画这10个专业成为就业“老大难”。
公布名单的同时,教育部给出建议:高校设置专业须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,请各高校在申报专业时参考全国、分省(市、自治区)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,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避免盲目布点、重复设置。
记者调查:超半数人就业非本专业
昨天,记者在QQ群、重庆路商圈和部分单位对入职大学生进行了调查,在接受调查的60人中,有63.5%的人表示跨专业就业,在这部分跨专业就业的人群中,有25%的人表示选择了与专业相近的专业就业。
小旭学的是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,现在从事文秘专业。“我学的专业对口就业应该是学校的语文老师,但是现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太紧缺了,所以只能跨专业就业了。”小旭说,自己的同学大多数都没有做老师。
各方观点:多数学生不了解其它领域
在长春一所重点大学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大三学生林琳告诉记者,当她得知自己的专业被教育部列为难就业专业时就蒙圈了。“这个专业考的时候非常难,当时是大学重本线上二三十分的录取线。”林琳说,上了三年大学,只关注了所学领域,几乎从不涉及其他专业,很难想象,也接受不了,学了4年的专业不搞,去搞别的。
业内人士:专业精英太少
周先生在媒体已经工作了10多年,每年他所在的部门都会有大量的新闻专业学生前来实习,但是真正能够留下来的却不多,“有着强烈的求知欲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新闻敏感性,这是我们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,而有些毕业生没有达到这一标准。其实,只要是精英人才,我们永远需要。”
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,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,有些学生虽然是新闻专业毕业,但并不一定能胜任新媒体的工作。“大学新闻教育往往偏向于传统媒体,在新媒体人才培养方面似乎还没接上轨。”周先生说。
高校:报志愿千万别跟风
省内一高校文学院的副院长说,像汉语言文学这种社科类专业出现就业不对口是很正常的。由于不像工科专业那样具有专业性,所以学生选择工作的范围会更广。
东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李海雄表示,就业率低也与学生专业水平与市场需求脱节有关,存在供需结构矛盾。包括在填报志愿时,三成以上学生不看专业报考,入学后才发现对专业不感兴趣,这也导致该专业失业率上升。建议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不要盲目跟风。